《全球干旱生態系統科學計劃》發布 欲建全球數據庫
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(記者董瑞豐)沙塵暴為何近年來發生頻率上升?飛蝗為何蔓延到多個國家?科學家認為這與全球干旱生態系統波動密不可分,并為此制定了一個觀測、研究和管理示范的科學計劃。
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(Global-DEP)29日發布《全球干旱生態系統科學計劃》中文版和國際學術期刊專刊等項目成果,公布了這一科學計劃的總體目標、研究主題、重點問題以及組織架構,為全球干旱區的研究與管理提供路線圖和合作平臺。
項目首席科學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說,目前針對干旱區社會-生態系統的長期觀測與試驗數據相對缺乏,研究基礎較為薄弱,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還有許多科學問題與管理瓶頸待解決,亟須開展系統全面的監測、評估與管理工作。
干旱區占地球陸地面積41%,支撐著全球約38%的人口,生態系統類型主要包括稀疏草原、灌叢、草地和荒漠等。由于缺水,干旱生態系統脆弱,對極端氣候事件和人類活動干擾非常敏感,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生計的可持續性帶來很多挑戰。
在中科院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的支持下,我國學者2017年牽頭發起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。
傅伯杰介紹,國內外科學家聯合制定了全球干旱區觀測與研究的基本變量,針對各地干旱生態系統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典型問題開展案例研究,如我國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、美國中部大平原的緊急干旱事件、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自然資源管理、地中海地區的植被動態等。
下一階段,該科學計劃還將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、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科學組織聯盟(ANSO)等合作,在全球不同干旱區開展更深入的科學研究與政策對話,建立干旱生態系統科學數據庫與管理案例庫。
來源:新華網